一份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監管文件,讓有“同業之王”之稱的興業銀行處於漩渦中。5月16日,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外匯局五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也稱127號文),對金融機構同業業務做了界定,並將分類管理。該文要求單家商業銀行同業融入資金餘額不得超過該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
  一季報數據顯示,16家A股上市銀行中,興業銀行同業負債占比達37.3%,觸及監管新規所劃定的紅線。該行稱下一步擬調整資產負債策略,推進同業專營事業部制改革。同時,有分析指出,在“錢荒”周年之前下發127號文以及相關配套監管措施,有利於規範整頓銀行等金融機構同業業務,防止錢荒再次來襲。
  “同業之王”觸及監管紅線
  127號文提到,所謂同業業務,是指依法設立的金融機構之間開展的以投融資為核心的各項業務,主要包括:同業拆借、同業存款、同業借款等同業融資業務和同業投資業務。據悉,銀行的同業資產一般包括:存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拆出資金,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等;銀行的同業負債一般包括: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拆入資金及賣出回購金融資產等。
  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127號文以及同日發佈的《規範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治理的通知》(下稱140號文)有利於促進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回歸流動性管理手段的本質,有利於降低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據2014年一季報披露,16家A股上市銀行中,興業銀行同業負債占比達37.3%,寧波銀行同業負債占比達35.12%,均超過監管新規所劃定的紅線。
  興業銀行自2006年推出銀銀平臺以來,同業業務迅速發展,近年來被稱為“同業之王”。尤其是在2013年6月底“錢荒”背景下,興業銀行平均同業資產占平均總資產的比重高達33.7%,居所有上市銀行之首。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曾表示,同業和金融市場業務成為興業銀行的傳統優勢業務,得益於起步比較早,業務發展節奏比較穩健、合理,嚴格進行風險管控。
  隨著5月16日的同業監管政策落地,“同業之王”處於風暴漩渦之中。5月19日周一收盤,多數股份制商業銀行開盤之後呈現下跌趨勢,興業銀行收盤時下跌2.81%,領跌銀行股。
  面對監管新規,興業銀行對媒體表示,近兩年興業同業融入資金基本保持在總負債三分之一或略高的比例,主要歸因於此前同業資產業務增長較快,在按需組織、資產驅動型負債策略下同業負債占比逐步提高,下一步擬調整資產負債策略,推進同業專營事業部制改革。
  該行同業部也表示,在資產端,將優化資產業務結構,提高收益資產比例,有效控制風險資產。在負債端,將依托銀銀平臺優勢深挖中小金融機構負債潛力,通過同業存單等來控制全行負債規模、期限結構和利率定價方式,提高資產負債的匹配程度,鎖定資金業務凈利差,防範利率波動風險和提前償還風險。
  同業新規防“錢荒”再襲
  事實上,127號文與140號文下發之前,不同監管部門也曾下發過同業業務監管的相關文件。其中,銀監會將同業業務改革作為2014年首要改革任務之一,並向各地銀監局下發了類似的同業業務管理的通知等。
  一位監管人士則認為,監管機構已將非標治理(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治理)作為宏觀治理以及調結構的推手,同時在此時間點發佈也有利於商業銀行度過年中流動性大考。
  去年5月23日,銀行間拆借利率開始上升,拆借利率高企、流動性期限錯配等在2013年6月19日達到了高潮,引發“錢荒”。
  國信證券分析師李世新認為,反思去年“錢荒”的原因,既有商業銀行大量擴張同業業務導致流動性錯配的因素,也有監管層應對失當之責。在“錢荒”周年之前下發127號文以及相關配套監管措施,目的之一就是避免再次出現因個別分行流動性緊張而導致的違約,並觸發連鎖反應。可以預見的是,今年的6月份將以偏松的資金面平穩度過。
  昨日,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同業業務不僅存在期限錯配,也同時存在風險偏好錯配。尤其是風險偏好錯配,使得其能夠獲得超高收益,但是,風險偏好錯配也是導致去年6月出現“錢荒”的重要原因。
  “同業資金對風險容忍度是非常低的,拿到錢必須得還。你投的那些東西本來是銀行放貸款剩下的那些錢,那些錢本應該去買國債、金融債等低風險的產品,結果你現在買的是一個金融產品,而且是一個包裝過的產品。相對於你買國債、金融債,你的風險是很高的。”郭田勇這樣解釋同業業務的風險偏好與追逐高收益產品的邏輯。
  “銀行在同業業務中的收益是非常高的。”郭田勇稱,銀行在同業市場拿錢的成本很低,最多4%至5%,而通過同業產品投到一個經過包裝的房地產項目中,可能一個項目就能掙到10個百分點。這也是銀行同業業務做得多的主要原因。
  “127號文和140號文均有利於規範整頓銀行等金融機構同業業務,防止錢荒再次來襲。”郭田勇說。
  新京報記者 金彧
  ■ 相關
  同業存款受限拉低理財產品收益
  去年6月,銀行遭遇罕見“錢荒”。受資金鏈緊張影響,各大銀行將理財產品收益率一再調高,部分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甚至一度飆升至7%左右。而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過去一周(5月17日至5月23日)共有663款銀行理財產品發售,平均預期收益率僅為5.06%。
  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撰文指出,一行三會及外管局發佈127號文規範同業業務,同業投資野蠻生長、期限錯配、監管套利等風險被全面監管。未來銀行同業業務規模將面臨縮水。同業存款受限利率下行,也將拉低近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尤其是中小銀行發售的以同業存款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理財產品。
  錢景財富研究中心主任趙江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127號文新規加強期限錯配監管,對於中小型城商行農商行的理財產品收益會產生較大影響。此前,在存貸比和信貸規模的限制下,吸存成為各家銀行的首要任務,負利率的存在,催生出同業存款理財產品的興盛,而這些產品收益率都會相對較高。而127號文對同業存款期限錯配的監管,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將產生很大影響,這也是近期小型城商行發行的投資於同業存款、國債類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對比較缺錢的農商行和城商行會將一部分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投向同業存款,其實就是變相拉存款。”一名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經理向記者介紹,“但是目前四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已經很少採用這種配置方式。”
  國泰君安近期發佈研究報告認為,目前貨幣市場已經很難滿足理財的收益率要求,導致理財資金用於收益更高、期限更長的投資業務。由於短期資金成本比較低,因此銀行會將短期資金錯配到長期用途,以減少成本。監管層加強對期限錯配的管理,會使短期資金長期配置問題得到有效改善,迫使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漸走低。
  新京報記者 陳白  (原標題:“同業監管”新規預防“錢荒”再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m54pmpf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